新澳门新葡萄娱乐(集团)有限公司-环球百科

首页> 新闻中心> 三农要闻

舒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

来源:通化日报时间:2020年12月24日

近年来,扶余市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和强农惠农政策,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做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改,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健康有序、持续、高质量发展。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扶余市突出粮食生产地位,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面积近290万亩、水稻面积37万亩,重点培育和壮大玉米、水稻两大主导产业。采取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玉米大豆轮作、增施农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保护利用耕地。2020年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05万亩,深松整地面积130万亩,玉米改种大豆面积达到19万亩,秸秆全量粉碎还田15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26%,土壤容重相对变小,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平均粮食产量提高2.1%,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3个、耕地质量监测站3个,采用定位监测、实时记录的方式,通过综合分析监测点的施肥量、产量、基础地力、养分状况等监测数据及其变化,动态评估监测区耕地土壤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为指导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高标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扶余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按照“成方连片开发、功能配套齐全、绿色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凸显”的原则,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全市建设高标准良田达到120万亩,总投资16亿元,通过平整田块、配套灌溉设施、修建田间路等有效措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所需灌溉面积的60%,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其中,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45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保护区51万亩,把光热水土条件好的优质地块优先划入“两区”,探索建管护一体化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长远,让“两区”成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主阵地”。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技术创新扶余市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含量等,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依靠科技减灾增产。目前,全市粮食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等得到快速推广,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综合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保护性耕作、玉米适时晚收、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等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2020年,全市主要粮食生产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0.3万亩,增产21.9%;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万亩,增产20公斤/亩,节本2.6元/亩;应用赤眼蜂生物防螟7万亩,防效达到67%以上;农田统一灭鼠面积30万亩,灭鼠效果达到7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率达到65%。

建设绿色基地发展生态农业扶余市坚持生态发展的原则,以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稳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共建设100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绿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生产水稻、杂粮、杂豆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全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初步形成生产、加工、包装、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4.9亿元。认证小米、大米、绿豆等农业“三品”54个品种,培育了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增盛永”“金田玉”“网户达”“夫余沃禾”“东北盛市”“大卉”“万善石桥”等系列粮食产品品牌,并逐步向名优特品种、有机食品、富硒农产品发展。

培养经营主体完善生产体系扶余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粮食产量为目标,加强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共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42个,家庭农场312家,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5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5万亩。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入社入股、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有效形式,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稳定玉米、水稻、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保险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让农民务农种粮不亏本、有钱挣。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作为产粮大市,扶余市持续推进农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促进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增收,为松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扶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