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结合广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农业发展制高点,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促进原始创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签订技术转让及专利许可合同70多项,收益达4.5亿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近200项(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7.9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近1000亿元;承担企业委托科技项目1551项,合同经费超过3亿元。
以“农”立校,深根南粤。华农创新办学思维,寻求新突破,致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成功探索“政产学研资”的协同创新路子,为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新农村建设“华农模式”
1992年10月,华农与温氏集团前身——簕竹鸡场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公司拿出10%的分红作为回报,首创高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先河。
在长达25年的合作时间里,华农与温氏集团打造的“责任捆绑、权利捆绑、利益捆绑、科研捆绑、人才捆绑”的“温氏模式”已成为全国农林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面旗帜,实现了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达到了教授、企业、大学的三赢。
2014年10月,华农成立了我省唯一一所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此为牵引,建立以产业为纽带、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产业服务新体系。研究院成立以来,华农创新性地开展“433新型产业服务工程”,同时构建“示范基地+互联网+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获得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
在全省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9个,例如在江门推广海藻生物肥特色产业,在揭东搭建水产健康养殖分布式服务站,有近1000名华农科技人员成为企业或农村科技特派员,定期驻扎企业农村,带去最新的农业技术。
先后与茂名、珠海、顺德、汕头等多个地市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院,构建高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体系,服务范围覆盖全省。研究院累计承接“三农”各类产业发展规划、行业调研321项,经费超过4000万元。
华农通过建设高端智库,催生了一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重大成果。例如罗锡文院士主持完成的关于发展中国农业高端装备的报告得到国家重视。
要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广东“三农”领域,70%的科技人员和基层领导干部源于华农。通过“433”工程,广东各个农村都能见到华农师生的身影,他们推广技术、精准扶贫、创新创业,贡献了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华农力量”。
组建重点团队引领原始创新
华农深度服务“三农”、服务创新驱动的能力和底气,源于原始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华农国家级科研平台达到8个,以国家级平台为载体,全力打造“广东农业4.0”。瞄准国际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前沿,致力于现代农业装备的“广东创造”元素,促进“农业—工业—信息业”的高度融合,建立以生态农业和智能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华农三年内新增的大平台之一,也实现了华农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零的突破。该平台拥有亚洲单体最大的农业航空高低速复合风洞。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兰玉彬担任中心主任。去年,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立项,项目总经费达9600万元,着力研发高工效、智能化的精准机具,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农药减施增效。
华农建设面向科技驱动战略,积极超前布局,培育群体微生物团队等4个前沿科技平台,建设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
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8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4篇。
针对畜禽生产养殖药物滥用、危及食品安全问题,华农组建兽医微生物耐药性创新团队。三年间,该团队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项目经费1.9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6篇,授权发明专利15件,是华农原始创新“核心力量”之一。
最近,大北农集团向学校提供6000万资金,用于奖学奖教金和科研,并成立华南农业大学-大北农联合研究院。
创新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早在1994年,华农就开始将“推广系列”纳入职称评审,是全国最早设立“推广教授”系列的高校之一。
近年来,华农积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将提升服务社会水平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突出特色和重要抓手,将完善社会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推动力。职称评审中,不以论文论英雄,重点考核对社会经济的实际贡献。尤其是改革了职称类别,分类设置高级职称系列,设立推广教授系列、实验系列等,打破单一模式,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在校内将科技人员服务社会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开启了专兼职推广专家聘任工作,在职称评定中设置了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加大了科技推广人员的评奖评优支持力度,增加了职称评审中科技推广权重,初步探索出适应乡村现代化服务新机制。
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将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同时鼓励科技人才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对于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分类评价,设置了教学型、研究型、推广型三种系列的评聘体系,将“社会服务”与年度工作量和薪酬挂钩,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状况,有效激发了教职工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打造“特种部队”抢占科研制高点
瞄准方向,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特种研究机构,迅速占领制高点。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组建由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瞄准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组建创新团队;瞄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研究机构。
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是华农“人才特区”之一。该研究院实现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的完全自主。“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自主招聘,采取基本薪酬与科研奖励结合的薪酬机制,最快速度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改革求创新突破。
华农组建了人才办公室实施全年招聘,采取“一人一议”“一人一策”的灵活进人措施,“重在成就,偏向青年,唯才是用,破格提拔”。2016年就有6名80后高水平海外人才以首聘教授方式引进,最年轻的仅28岁。此外,华农将副高评审权下放学院,由学院自主评审。
近年来,华农在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上,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根据社会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组建“特种部队”,学校给予特殊的人事、工资和考核政策,进什么人,酬金怎么分配,团队自己视情况议定,学校全力支持他们放开手脚,迅速占领科研“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