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罗甸火龙果、毕节鸡蛋、修文猕猴桃、关岭牛肉……进入六月,正是贵州农产品上市旺季。
随着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区域和品种布局日益优化,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贵州省生鲜农产品产后损失较大,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
建立高效快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扩大农产品外销半径,提高销售价格,促进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贵州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
为着力补齐贵州省冷链物流配送短板,快速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扩大销售半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贵州省就印发了《贵州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3年来,贵州省冷链基础设施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底,冷库库容累计建成16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到1420辆,完成了《方案》制定任务。
根据商务部和中物联冷链数据测算,贵州省冷库库容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万人冷库保有量居西南地区第二位,处于全国第二梯队水平。省内建成了一批集冷链产业“供、储、运、销、配”全链条无缝衔接的物流园区。
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配备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库容10万吨的大型冷库,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动态存储,实现稳定菜价、保应急等作用,同时作为农产品7天储备、百姓餐桌应急的后盾。
车来车往,物货通畅。遵义物流新城目前是贵州省内最大的物流园区,占地9400亩,其冷链物流区包含中心冷库、中央厨房、农批市场等。中心冷库通过与全省88个区县建设的农商旅互联综合体、外销中心联动,引导传统农产品储存、运输转型升级,提高冷链物流发展效率,形成覆盖遵义市的冷链物流中转基地。
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入六月,正是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六马蜂糖李上市的旺季,打开淘宝网,均价每公斤100元的李子成了“网红李”,下单运输,2至3天收货,网友好评不断。
在六马镇综合农贸市场,蜂糖李经过分拣、装箱后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浙江、上海、四川等地。曾经的穷沟沟,如今是遍地“金果果”,依靠蜂糖李这一独一无二的特色产品优势,当地群众逐步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冷链建设不仅有效延长农产品市场周期,推动果蔬、海产品、肉类产品上行,调节了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还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条,从而增加农产品收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
通过逐步优化贵州省冷链基础设施布局,联通各级冷链流通节点和末梢,贵州省内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县、32个蔬菜生产大县的冷库库容总量从2016年底的19.22万吨提升至2019年的92.39万吨。在2019年外销生鲜蔬菜类产品中,通过冷链运输的占比超过68%。
农产品冷链流通水平得到提升。全省肉禽类、果蔬类冷链流通率分别从2016年的25%和13%,提高到2019年的30%和18%。省内蔬菜损耗率从2016年的37.8%降低至2019年的18.3%,按贵州2019年蔬菜产业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计算,农产品损耗降低195亿元。
农产品外销半径扩大,销售价格得到提高。通过冷链物流,遵义鲜竹笋、安顺韭黄、威宁“三白”等生鲜农产品从不到300公里的销售半径延伸至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迪拜等地。修文猕猴桃、盘州黄姜等农产品通过冷库收储实现错季销售,销售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错季后,部分农产品价格能提升80%以上。
冷链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消费者对新鲜、营养、方便食用的农产品需求逐渐提高,贵州省正在加快完善冷链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冷链物流布局。贵州省商务厅围绕坝区和规模特色产业需求,开展全省冷链大调研,填补26个冷链空白县,形成了省内生产、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冷链骨干网络。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补齐流通短板。以提升冷链物流运营实效为重点,统筹省级财政资金1.7亿元开展70个省级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整合1700万元在务川、威宁等10个地区布局建设日处理能力不低于30吨的公益性移动式产地预冷设施设备。
增强交流合作,培育冷链物流主体。推动贵州现代物流、贵州冷投、贵阳农业农垦、遵铁物流等国有平台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通过2.1亿元的市县财政资金和9亿元的绿产基金带动,引导25.9亿元社会资本,在贵州省内开展冷链物流建设。推动1200家生产、流通主体建设和购置冷链设施设备,2019年冷链设施设备数较2016年增长926个,同比增长338%。
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快冷链信息平台建设。指导遵铁物流集团建成并运营冷链流通监控平台,与“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开展100个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工程,推动市场冷储商品和大宗农产品调配数据化、交易电子化,不断提升农贸市场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产地预冷,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成70个产地集配中心,重点支持贵州绿野芳田、贵州汇仓农业、毕节农商联动等58家团餐配送企业提升产地预冷及冷藏、分级包装、冷链运输水平。截至2019年底,得益于冷链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贵阳、六盘水、毕节等6个地区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二级配送中心,省内21个生产基地获批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6个基地获上海外延基地授牌。
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动贵阳、六盘水、黔南获批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推动贵阳、遵义获批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推广使用托盘、周转筐等标准化载具,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结合贵州省冷链物流实际,三年来在省内行业采用238个冷链物流标准。
延伸冷链末梢,建设冷链配送终端。优化省内市场体系布局,以贵阳市为重点加强生鲜冷藏自提柜等末端冷链配送设施设备配套,在全省开展200家公益性零售市场(惠民生鲜超市)建设,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短板。
此外,贵州省商务厅还专门制定了贵州省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步伐,切实为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冷链支撑,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