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拥有4000余家,约有7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经这些农批市场进行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为农产品集中交易提供场所的有形市场, 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与营销体系的 核心环节,发挥着集散农产品、提供价格服务等功能,然而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快速膨胀,一些城市的功能也重新定位,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最传统、最落地的产业,固有优势明显,制约因素也很多,转型升级并不容易。
公益性不可或缺
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公益性不可或缺。国家要求加强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属性,着力在投资保障、运营管理、政府监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开展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
电商不是唯一
由于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与人们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百姓的消费发生深刻变化,使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着新兴流通业态的挑战,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出现诸多不适,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面临挑战,农产品电商迅速占领了市场,给实体企业和批发市场带来了压力,电商的消费增长也挤占了实体店的消费市场。
农批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也必须遵循其行业规律,不可一窝蜂而上,要谋定而后动,先线下再线上。对于单个农批市场来讲,最好以业务轻模式作为切入点,边干边改,低成本积累经验,培养用户认知度。对于一个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物流,选择市场内优质农产品和商家,利于稳定货流和品控,做爆几款单品,形成品牌后,进而再扩大选品范围,培养更多供货商稳定供货能力,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供应链控制能力。
疏解不要一刀切
许多大城市疏解非城市 核心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首当其冲,是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都把外迁作为一条硬指标,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城区迁移到城外,这样既可减少因车流量、人流量增加而造成的交通拥堵,又可减少因汽车尾气、垃圾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达到畅通交通、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疏解非城市 核心功能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城市有效供给。虽然“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发展,给城市百姓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就目前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约占全国农产品流通总量的70%以上。
“抓大放小”实现主体升级
我国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依靠出租铺位和管理费来获取收益,可以说,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数量的多少,就决定了市场的收益。通过“抓大放小”方式,保留专业性强、业务量大,对城市农产品供应起保障作用的商户,培育他们做大、做强,清理低端、储存等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商户,真正在主体上实现转型升级。
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
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采用的是现金、现场、现货的传统交易模式,在粗放式的管理条件下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向全面信息化交易转变,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所有数据都可以由系统自动收集生成,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提高了结算效率和准确度,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加强了市场交易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溯源体制的建设。
内部改造升级
通过市场内部改造升级,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产品购物体验中心。以农产品为重点,选择安全、名优特产品的农批行业精英入驻。消费者可通过实体商品展示,利用电商平台选购农产品,由市场统一配送,既节省购物时间,又减少车辆拥堵,提高交易效率,实现轻松购物体验。通过体验中心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便捷性需求,能够突破购销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确保城市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平稳。
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整合市场商家运输车辆,实行统一管理,组建自主物流配送公司,合理配备物流车辆,取消商户各自运送货物,形成市场特色的物流配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物流管理系统,实时掌控车辆动态,及时调控,最大限度控制市场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市场电商平台信息,使大宗商品交易实现基地——厂家直销,零售业务采取集中配送。对农产品配送车辆实行统一信息、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构筑跨区域、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形成从基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对风险较高的农产品等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实现产销一体化,全面实现信息化,提升市场管理水平。通过流量数据分析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溯源机制,从而达到食品安全可追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美化市场环境,改变市场形象
实施环境改造工程,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花园式的市场。按照经营创新和功能提升的要求,完善市场内部功能划分,腾退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实现绿化美化。加大市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垃圾、污水、消防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